202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精神设置的公共基础课。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1、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质、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3、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 建立生涯与职业意识

1、教学目标: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大学生意识到确立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的特性,思考未来理想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逐步确立长远而稳定的发展目标,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学内容:职业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意义、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基本概念;生涯规划与未来生活的关系;职业角色与其他生活角色的关系;大学生活(专业学习、社会活动、课外兼职等)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自身因素、职业因素、环境因素。

3、教学设计:课堂讲授、课堂活动、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

第二章  自我探索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了解自我,并了解自我特性与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2、教学内容:兴趣的概念,兴趣与职业的关系,兴趣的探索方法; 性格的概念,性格与职业的关系,性格的探索方法;能力与技能的概念,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方法;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价值观的探索方法;整合以上特性,形成初步的职业期望。

3、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使用测评工具、案例分析、课堂讨论。

第三章 了解职业与环境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的方法;了解所处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和限制,能够在生涯决策和职业选择中充分利用资源。

2、教学内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国内外职业分类方法,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探索学校、院系、家庭以及朋友等构成的小环境中的可利用资源;根据设定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职业探索的方向。

3、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分组调查、课堂讨论。

第四章 职业发展决策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决策类型和决策的影响因素,思考并改进自己的决策模式。引导学生将决策技能应用于学业规划、职业目标选择及职业发展过程。

2、教学内容:决策相关理论,做出决策并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高问题解决技能;识别决策过程中的消极思维,构建积极的自我对话。

3、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个人经验分析、课后练习。

第五章  就业能力提升

1、教学目标:解具体的职业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以胜任未来的工作。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

2、教学内容: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的要求;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根据目标职业要求,制定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

3、教学设计:职场人物访谈、小组讨论、团队训练。

第六章 求职过程指导

 1、教学目标:帮助毕业生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效率与质量。掌握求职过程中简历和求职信的撰写技巧、掌握面试的基本形式和面试应对要点,提高面试技能。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更好地应对求职挫折,抒解负面情绪。了解就业过程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侵权行为,掌握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2、教学内容:了解就业信息,搜集就业信息,分析与利用就业信息;简历制作的注意事项;求职礼仪及面试基本类型、应对技巧和面试后注意事项。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求职过程中常见的侵权、违法行为;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违约责任与劳动争议;社会保险的有关知识。

3、教学设计:课堂讲授、个人经验分析、课后练习。

第七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

1、教学目标:通过本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学习与工作的不同、学校与职场的区别,引导学生顺利适应生涯角色的转换,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

学校和职场的差别;学生和职业人的差别; 初入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有效的工作态度及行为;工作中的人际沟通;职业道德培养。

3、教学设计:职场人物访谈、实习见习。

五、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一)、组织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1、在每学期开始,结合当前社会就业新情况,进行充分酝酿讨论,确定出社会调查的参考题目(5--10个)布置给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任课教师可安排一定时间,讲授有关社会调查的方法,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等。

2、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及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占总成绩的30%)。学生社会调查的内容不限,可以采用教师给出的参考题目,也可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可以个人进行调查,也可组成调查小组进行。

3、教师可有选择地对部分有现实意义的社会调查报告重点进行指导和修改,但每个教学班次不得少于5篇。社会调查报告字数不少于3000字。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地参观考察。为使学生亲身感受当前的就业形势,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参加供需见面会或进行人物访谈等。

六、学时分配表

七、有关说明

(一)教学组织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突出经验课程属性,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的方式进行,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强调灵活多样和生动活泼,以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可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影视教育等方法,还可以组织辩论赛、职业规划大赛、个体咨询和辅导等,原则上每个教学班不超过100人。

2、教师要不断研究和总结,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推出新的教学形式。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使学生更清晰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增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避免直接生硬的概念和理论灌输。

(二)考核办法

考核成绩共计2学分(每学期各1分)学期末录入系统,包括平时表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分别占30%、40%和30%;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和小测验等;理论部分以开放式考核为主,创新创业学院统一命题;实践部分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考核内容,学生以个人或小组进行并提交实践成果(如调研报告、生涯规划设计书、创意方案或求职简历等),各学院任课教师评定成绩并存档。

(三)教学团队

建立资历和学历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鼓励团队教学;聘请各方面专家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四)教学资源

教学参考书:

1.《生涯咨询与辅导》金树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钟谷兰、杨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图穷对话录》徐小平(湖南文艺出版社)

4.《职业锚》【美】施恩著,北森测评网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你的船 你的海》程社明著(新华出版社)

6.《职业指导》【美】萨克尼克、班达特、若夫门著,李洋、张奕、小卉 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7.《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自行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提高课堂信息量,多种视频材料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理解教学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网上课程资源库: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提供帮助学生自我测评、案例库和答疑系统等网上资源,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进行讨论。

实体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用人单位建立广泛稳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发展规划辅导相关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有效资源,如招聘会、交流会、创业孵化基地、勤工俭学岗位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观察与学习、交流与实践,把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更好的结合;建立职业发展规划资料室,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




通知公告